陈大平是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的一名高级技师,入职13年来,他对待工作始终不怕“折腾”,用日复一日的“高标准、严要求”守护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3月23日深夜,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在浓重的夜幕下高高伫立,纵横交错的管线间,一个明亮的光点不停闪烁移动,那是丁班班长陈大平举着手电筒上下左右仔细检视,正在完成他这轮夜班的第二趟巡检。
“90”后出生的陈大平长着一张圆脸,搭配黑框眼镜背后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平时相处起来很是随和憨厚,可在工作上,却是出了名的执拗——遇到问题不放过、咬定目标不放松,“你呀,就是不肯过过太平日子!”同事们常常一边打趣,一边对他露出赞许的笑容。
故事要从2012年陈大平刚入职时说起。当时,公司组织新员工参观劳模工作室,大家纷纷对着满墙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啧啧赞叹,陈大平却忍不住翻看橱柜里厚厚的手写工作笔记和一沓沓围绕装置生产运行取得的创新成果报告。“我也要向劳模看齐。”他在心中默默埋下梦想的种子。从此,记录巡检和监表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并在空余时间翻资料、查数据认真学习研究成为了他根深蒂固的工作习惯,一日不曾松懈。
2015年末,公司1号重整CCR(铂重整催化剂再生)装置催化剂使用寿命临近末期,长年累月的磨损使得催化剂颗粒变小形成粉尘,极容易损坏阀门造成泄漏,影响催化剂的正常再生。那段时间,该装置经常要热停换阀,有时甚至要冷停消缺,开工率直线下降。面对部分同事“不如提前组织装置大修算了”的不以为然,陈大平却总是“心里不舒服”。他利用巡检间隙不停在DCS系统翻看单元操作记录,比较各种参数曲线,提出“通过优化操作控制CCR系统粉尘量,从而减少对阀门影响”的方案,得到了厂里的高度重视。“大修虽然可以暂时清理干净粉尘,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如果能研究出一套标准操作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司芳烃产率和效能都将得到有力保障。”该厂全国技能大师欧光文回忆道。
2016年2月,该厂成立了由陈大平主要负责的9人专项攻关小组,对20余项影响装置运行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筛选重点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反复验证,用时约一年成功编写出一套可行的优化操作方案,当年即提高装置开工率2.28%,创效约250万元。
靠着这股子拼劲儿,陈大平又先后获得南京市催化重整装置操作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2020年,他甚至放弃了旁人眼中“有前途”“有面子”的厂长秘书岗位,主动要求重回基层倒班,因为觉得和装置打交道更有挑战性。
“和困难交手的过程让我觉得踏实,我知道自己在进步。”这是陈大平2024年5月13日写在日记里的话,这一天,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他的对手,是来自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能源、中国中化等21个大型企业和17个化工行业集中的省级赛区的50230名优秀选手。
从那天开始,陈大平就进入了“备战期”。他坚持在每天晚上给自己列好第二天的学习任务并按时完成,哪怕有时因为临时工作需要熬到深夜。他把赛事主办方发布的题库打印出来一遍遍“刷题”,针对易错题型反复巩固记忆,结合工作实际融会贯通……“那段日子他连吃饭都要我三催四请!”陈大平的妻子向记者“抱怨”。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初赛、复赛,7月,陈大平一路过关斩将,荣获该赛事一等奖,并在12月获评2024年“中国石化技术能手”称号,但他却还是“不满意”。
“现在班组里老师傅都要退休了,青年员工没经验,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反应不过来。”这是陈大平最近最忧心的问题。结束夜班巡检回到中控室,他还来不及摘下手套,就把一旁正在休息的几名青年员工喊了过来,开始“随机抽考”:“如果现在这个圆筒炉联锁了……”。
同事眼中的他:
陈大平十分注重精细化操作,“我为装置成本盯梢!”是他的座右铭。他用点点滴滴“聚沙成塔”的实际行动真正为公司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 欧光文
陈大平反复为我们强调“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的理念,把他的操作经验教训讲给我们听,十分注重细节。
—— 袁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