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参数调优,让管理为降本增效服务。”这是丁亚伟扎根化工生产行业十余年的执着追求。他在工艺优化中寻找突破口,在精细管理里挖掘效益点,公司标兵的荣誉称号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化工厂生产技术室主任丁亚伟始终秉承“严细极致,精益求精”理念,大胆管理,勇于创新,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奋进姿态,在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基层管理者的使命担当。
青涩新人的破茧之路
谦虚好学爱思考,这是丁亚伟给人的第一感觉。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丁亚伟来到了化工厂。彼时煤制气装置正处于紧张的生产准备阶段,作为青年骨干,他主动请缨,奔赴兄弟单位学习气化炉相关知识。“那时候就想着多学点,把技术吃透,虽然工艺原理不完全一样,但多学一些,后面工作就多一份底气,以后工作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丁亚伟回忆道。回到厂里,丁亚伟便一头扎进新装置开车工作中。在单机试车、联动试车以及联锁、顺控测试等工作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装置顺利开车后,丁亚伟没有丝毫懈怠,继续深入钻研装置。他拿着流程图到现场一遍遍查流程,整理关键参数范围变化、指标参数调整手段、联锁系统逻辑关系等,面对装置出现的异常问题,他也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些资料是大家工作的‘宝典’,必须精准、全面。”2015年来到工艺员岗位后,丁亚伟一头扎进资料堆,边学习边完善车间技能鉴定题库、操作法、工艺技术规程等生产资料,将日常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分类建档,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
用标准化攻克管理难点
2021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丁亚伟成功竞聘为生产技术室副主任,到任新岗位后他勤学善思,在日常岗检和公司各项检查中发现变更管理环节存在重复性错误频发的问题。“必须建立规范流程。”这一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于是,丁亚伟开始梳理消化专业制度,着手建立变更管理的SOP。“只有把每个环节都明确下来,大家工作才有方向,才能减少错误。”丁亚伟组织团队对变更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绘制了变更全过程管理工作流程图,从变更申请、风险评估,到变更实施、投用及关闭,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注意事项都清晰明了。同时,他还进一步在SOP中落实了属地管理和专业管理的责任人职责。
在最后环节,他组织各专业管理室协同作战,梳理出变更后需重点关注的台账资料名录,既解决了资料修订与归档的难题,又为工厂后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支撑依据。
精打细算“抠”出真金白银
“现在188单元检修,燃料气控制环节仍存在优化空间,要尽快调整,减少‘效益出血点’。”5月7日,在工厂的早调会上,丁亚伟根据成本动态测算模型算好效益账,给装置发出了提醒。此前,基于该模型的科学评估,他还向公司提出了停用重整液化气、优化副产轻组分利用流程等建议,均被采纳并实施,累计降本增效超1800万元。
丁亚伟始终认为,装置运行的每个数据背后都藏着“效益密码”,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掘潜力。针对烷基化装置氢气单耗整体偏高的情况,他带领生产技术室团队精准测算不同负荷下装置氢气消耗量,并指导装置优化调整操作,据测算,降低原料成本约50万元。
今年以来,他带领技术室成员与装置共同讨论确定10余项关键绩效内控参数,按照装置不同原料结构、副产品去向,将各项内控参数分解为多个操作指标的控制范围,每日跟踪装置指标管理情况,每周回顾并分析未能达到精细化管控要求的指标,紧盯装置整改落实,推动了烷基化装置能耗的深度挖潜。
记者手记:
丁亚伟用十三载光阴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答卷。从青涩新人到管理骨干,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这份工作的赤诚热爱。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扬子人的责任担当——既有“啃硬骨头”的勇气,也有“算细账”的智慧。
同事眼中的他:
丁主任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工况中梳理出清晰脉络,快速抓住问题核心当机立断,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 李金方
丁主任亦师亦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工艺管理知识和经验,带我到现场实地教学,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 常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