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锅炉旁,周延宁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定排阀门操作。操作完一个阀门,他摘下手套,轻舒一口气,招手让身后的几位青年走近查看。青年们仔细观察着阀门的开度,摸着阀门后的温度,不住地点头称赞说:“周师傅的操作一步到位,太厉害了。”
“要做到一步到位”
周延宁在热电厂锅炉装置生产一线工作了25年,他常说:“经手的每步操作,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要持续努力提升操作技能,用行动捍卫锅炉装置的安稳运行。”
周延宁在农村长大,出于对军人的崇拜,他进入了部队这个大熔炉,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退伍时抱着“踏踏实实为国家作贡献”的想法,加入扬子石化这个大家庭。初进厂时,他不懂化工,学习起来十分吃力。
周延宁没有气馁,他抓紧一切时间勤学苦练,主动学习锅炉运行规程,业余时间自学锅炉相关知识,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按照师傅的指导,他每天一到锅炉装置,就带着流程图跑现场,那时只要有操作,他总是抢着干,还要师傅评价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他就总结改进。不出一年,锅炉装置上的阀门操作基本上都熟练了。
周延宁并不满足于能熟练操作,而是必须做到操作精准。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步到位”。周延宁有一本“秘籍”,上面是他多年总结下来各个阀门开关的圈数、时间等数据。经过刻苦练习,周延宁的操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技术是学出来的,经验是干出来的”
周延宁坚信“岗位有区分,责任无大小,就算在外操岗位上,我也一定能做得精彩。”2020年,绿色供汽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当时,锅炉装置所有人都是新手,内部可借鉴的操作经验几乎为零。
“技术是学出来的,经验是干出来的!”抱着这一想法,周延宁一遍遍跑现场,在绿色供汽中心项目建设试运过程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只要有设备试运,他总是刨根问底,努力学习新设备、新技术,提前掌握新锅炉的系统和设备原理。
“在试运现场,哪里系统复杂、设备操作多,哪里就有周延宁的身影。”当年负责绿供设备试运的大师刘春林说。半年过去,周延宁终于熟悉了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甚至每一个阀门。
凭借执着的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劲头,周延宁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艺操作培训,周延宁成为第一批从老区锅炉转到绿供锅炉的外操人员。
进入绿供外操岗位,周延宁仍然凭着“丝毫含糊不得”的责任心和严谨态度,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个阀门、每个仪表都熟记于心,成为绿供外操岗位上的多面手,并很快成为班组外操骨干。
“生产操作不能取巧,责任大于天”
“只有精准的数据才能真实反映生产状态。要想清楚判断每个数据是否准确,需要知道压力、温度等数据的工作范围和内部工艺介质、走向流向,更要知道每个数据高了低了会有什么风险。”正在进行数据比对的周延宁说道。
锅炉装置每天的数据比对工作量大,起初,周延宁对此并没有多么重视,他能做的也就是拿着对讲机跟内操说一遍现场表计指针读数。但是,在一次数据比对后,班长问他:“给水压力表和压力变送器哪个安装在前?”周延宁支支吾吾,红着脸低下了头。
自此,周延宁发现数据比对不仅仅是读个数字这么简单,更需要把每个数据来源了解清楚,除了必须掌握工艺系统流程,还要对现场仪表安装位置熟记于心,这样进行两个数据比对时就更容易进行判断。
周延宁靠着这股“钻”劲,熟知了每个数据的来源,很快成长为外操数据比对工作中的行家里手。如今,周延宁已经练就了“火眼金睛”,只要来到压力表前看到数据,就能判断出指示是否异常,同时还能初步分析出异常数据的原因。这让他成为了班组外操的主心骨,大家都喜欢跟他探讨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外操工作经验。
“生产操作不能取巧,责任大于天。”这是周延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日常操作中,周延宁并没有摆老资格,依然是严格认真地执行操作票制度,手指口述,操作精确到位。全年他参与绿供锅炉启停、水压试验等重大操作近10次,全部高质量完成,无一操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