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油田到扬子石化,改变的是经纬坐标,不变的是对石化事业的热爱;从炼油到化工,转变的是工艺流程,不变的是心中坚守的爱岗奉献。
“一键重启”谱新篇
2017年12月,随着河南油田战略调整,39岁的李海勇毅然背起行囊,从南阳奔赴南京,在扬子石化塑料厂聚乙烯车间开启了从炼油到化工的转型之路。
“炼油与化工,虽然工艺不同,但学习方式是相通的,你要学会把过去的经验转化过来。”师傅张志磊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李海勇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白天工作间隙,他在现场反复确认流程走向,将装置现场当作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一条管线走向、每一个阀门作用、每一步重要参数,将炼油经验逐步运用到化工生产中。夜晚孩子哄睡后,他继续学习理论知识。
2018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正在检查干燥机进料器的李海勇突然停下脚步,平台旁边管线上的水渍引起了他的警觉,他俯身轻嗅:“不对,这是润滑油。”手电筒的光束循着油迹向上追踪,上层平台的离心机出料端轴承润滑油管线活接头处正不断渗出油滴。由于发现及时,避免了一次危机,守护了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
技术精进美名传
李海勇将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检修、每一次异常都视为精进技艺的阶梯。这份扎实的技艺在关键时刻更显价值,先后为两家兄弟单位的聚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4年8月,李海勇作为技术骨干,受命前往天津石化南港10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装置支援开车工作。在工艺流程相似但原料体系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他毫不露怯。
同年12月,李海勇转战山东裕龙石化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与操作团队共同倒班作业。白天,他带领操作团队穿梭于装置区,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夜间,他在中控室开展案例教学,将复杂的工艺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要点,“海勇师傅教得特别细致,现在我对聚合釜的控制特别有信心。”裕龙石化员工王元怀深有感触。
担当尽责做表率
作为甲班党小组组长,李海勇深知身份即责任,在“党员包机”活动中带头实践,所负责的包机长期稳居优秀榜。他还利用副班时间组织班组成员学习安全知识和应急实操,在他的指导下,徒弟茹作龙在去年公司举办的“最强应急赛”中获得空呼项目第一名。
日常工作中,他随身携带扳手,及时紧固冲洗己烷阀门的盘根压紧螺栓,减少己烷的浪费;根据气温和机泵冷却水温度,精准调节冷却水量,节约水资源;认真核对设备吹扫氮气流量,确保工艺范围内最低消耗……他常常目光坚定地对徒弟们说:“节能降耗,要从点滴做起,涓滴终可成河。”
同事眼中的他:
海勇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利用每个白班,向我传授装置的操作经验和细节要点,并时常叮嘱我化工操作中流程是重中之重。 ——茹作龙
从炼油转战化工,他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完全盖过了对陌生环境的忐忑;对全面掌握装置的迫切追求,更让他在短时间内便胜任了岗位。 ——张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