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寒来暑往,热电厂化学装置脱硫单元总有一个身影来回穿梭——晨曦里他揣着笔记本在管道间巡检,暮色中他守着控制面板校准参数,星光下他握着听音棒在机器旁凝神细听。
崔春雨自2002年退役后,便扎根热电厂。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硬骨头,从硫铵单元出料难题到加氨系统波动,道道难关都成了他精进技艺的阶梯。
从零学起 深耕不辍
2005年,厂里筹建新的脱硫装置,崔春雨主动请缨转岗。面对全新的操作界面与复杂的工艺流程图,这位仅有高中学历的退伍兵,捧起《烟气脱硫技术》潜心钻研。白班时,他在现场奔波熟悉流程;夜班时,便守在控制室里记录参数。每当专家调试设备,他总寸步不离地跟在一旁请教,口袋里那本速记本被翻得边角发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脱硫装置二期、三期工程陆续扩建,他却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设备维护、事故预案……这些关键内容被他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标注在流程图中,时时翻阅、反复琢磨,最终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仅用3年时间,他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便突飞猛进,成为班组里最年轻的班长。
听声辨障 精准判断
今年6月一个闷热的午后,崔春雨正像往常一样巡检,在检查到3号离心机时,他手持听音棒在机器外壳上缓缓移动,行至右下角时突然停住——这里的声音,比上周沉闷了许多。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清晰记录着这台机器正常运转时的特征:均匀的嗡嗡声。
回到控制室,他拿出巡检手机,先播放了上周录制的正常运转声,随后又放出刚录下的声音,对维修班长说:“你听听看,现在每隔20秒就多了一声‘咯噔’声,像不像自行车掉链子的动静?”
维修班拆开机器后,果然在分流板上发现了一条细小的裂缝。事后,他在交接班本上新增了一条规定:巡检必须携带听音棒比对声音,以此精准排查隐患。
带徒有方 实践为要
2024年刚刚入职的新员工姚鑫,刚进班组时总埋头于厚厚的规程与系统图,却很少到现场实践。崔春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崔春雨有意考问,姚鑫对现场阀门位置含糊其辞,对工艺指标的理解也仅停留在书本背诵层面,稍一深究便模糊不清。
敏锐地找准姚鑫学习中的症结后,崔春雨拉着他说:“走,咱们到现场‘跑’着学!”从此,他手把手指导姚鑫辨识每一处管道走向,细致讲解每一步操作的原理、每一个指标的内在逻辑。原本冰冷抽象的图纸,在轰鸣的设备旁渐渐化为可触可感的“活知识”。
短短六个月,姚鑫悄然完成了蜕变。如今的他,不仅对整个系统了然于胸,更能从容独立地完成常规操作。他由衷感慨:“班长带我走过的一寸管线,比书上十页文字更有分量。”
同事眼中的他:
崔春雨特别会关心关爱身边同事,但在带徒的时候又特别严格,经常带着徒弟到现场手把手传授经验。 —— 吴立荣
作为班长,崔春雨善于团结班员,凝聚团队力量,而且他的技术功底扎实过硬,一言一行都为青年职工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 王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