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春艳眼中,一组分析数据,不只是报表上的几个数字,而是对生产状态的判断依据,是对安全风险的提前预警,更是对企业质量口碑的贴心守护。
在分析检验岗位的十七年里,她从不满足于“合格”两个字,而是不断追问“合格是否足够、指标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可靠”。正是这份深入本质的执念,让她带领检验团队在一次次非常规任务中破题,在一道道技术难关中破局,在数据的细微波动中守住底线。
“异常分析是事故前的预判”
在一次高低硫油品混输切换后,徐春艳团队在分析中发现航空煤油水分离指数出现异常波动。水分离指数是航煤的关键质量指标,关乎质量安全。她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汇报并启动应急响应。一方面,组织骨干进行多批次、多方案的航煤调和小试实验,模拟不同工况,精准确认了满足质量要求的调和比例和工艺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对出厂航煤的检验,确保每一批外送产品都万无一失。最终,不仅保障了公司外送航煤的卓越品质,更维护了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客户信任。
还有一次,分析人员在检测常减压装置气样时,发现减压塔顶气氧含量异常升高。她立即组织复测排查,第一时间向工艺发出预警。工艺部门据此查明为空冷器内漏所致,迅速处置,成功避免了一起高温氧烃混合造成的非计划停工风险。
“异常分析不是事故后的复盘,而是事故前的预判。”在她的主导下,检验一室将异常预警制度化,让冰冷的数字拥有了反映生产状态、预警潜在风险的“温度”。
“方法是效率的起点”
随着公司转型升级,原料路径、产品结构日益多元,传统的检测方法在新场景下屡屡受限。徐春艳深知,仅靠执行远远不够。她牵头建立动态攻关机制,与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石科院密切协作,先后攻克火炬气酸性气、轻石钠离子分析、航煤碱性氮等9项分析技术难题,全部实现方法建岗和分析流程标准化,形成常态化服务能力。
她还推动将近红外建模技术应用于汽油调和头分析,实现快速、无损、自动的数据反馈,将关键指标检测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大幅提高了调和成功率和数据响应速度。此外,她还带头组织参与国标和行标编制工作,承担PTA酸值、粒度分布测定国标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完成实验报告、编制说明、标准文本等资料的编制与反馈,推动“检验能力”向“行业话语权”迈进。
“方法,是效率的起点。”在她看来,检验人员不该被仪器束缚,而要善于向技术要效率、要质量、要保障。
“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全局”
徐春艳始终坚持,检验不是孤立作业,而是生产链条的组成部分。她推动分析人员“走出实验室”,深入车间了解工艺实情,参与现场问题研讨,精准识别指标对工艺、质量及成本的关键影响,推动数据真正服务生产。
她推动建立“工艺-检测”双向沟通机制,每日参加生产调度会,及时掌握装置运行动态,定期与装置及研究院开展技术交流,确保检验服务紧贴生产需求。针对低排阳极焦生产期间的检验需求,她创新开发了金属镍和钒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分析时间缩短至半小时,极大提升了检验响应速度。
同时,针对关键异常,参照“135”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由班组长分析、技术员把关、车间领导审核的快速响应流程,确保异常及时处理。搭建LIMS系统实时追踪平台,实现数据分别上传、数据传递全过程可视化监控,避免全项分析结束后再发布数据,提高了装置异常处置效率。依托历史数据建模,团队成功预测质量趋势。2024年,分析人员通过对石油焦原料中残炭与沥青质含量的深入分析,准确预警3次异常,帮助炼油厂避免了弹丸焦的产出,保障了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她常说:“质检虽然不直接产值,但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全局。”所以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台“全天候检验引擎”。她的工作,不在高处发光,却在关键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