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艳:“铿锵玫瑰”绽芳华(之三)

检验一室的“领头雁”

  在质检中心,有一支肩负着公司原油进厂质量监督、四大生产厂全流程中控分析、成品出厂检验及安全分析等重任的专业队伍——检验一室。他们岗位多、覆盖广、标准严,是典型的“重负荷”运行单元。

  作为这支150余人团队的“领头雁”,徐春艳始终以制度为桨、以创新为帆,带领团队锚定“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权威性”的目标,在流程优化、机制重塑、能力提升上持续发力,构建起严密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分析基石。

矩阵驱动   高效统筹

  面对任务繁重、岗位密集、项目交织的管理现实,徐春艳没有沿用惯例,而是主动破局,带领团队构建起支撑“四性”目标的“四型”管理矩阵——即“安全型、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

  “不能等问题来了再处理,而要提前把路铺好,把人练强。”她常说。为此,她聚焦制度梳理、流程优化和能力建设三大重点,推动岗位流程标准化、分析方法常态化、技能培训模块化,实现管理链条和技术链条协同发力。

  “四型矩阵”机制运行后,检验一室逐步构建起“稳扎稳打+持续优化”的运行格局。2024年以来,团队完成产品分析方法系统评估,梳理形成20余项改进措施;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完成了低硫船燃、炭黑原料油金属、裂解轻石脑油钠离子等生产急需分析方法的开发,保障了产品及时检出、数据可靠。

网格落地   精准管理

  技术管理不到位,是传统检验体系中最容易出现“真空地带”的环节。为此,徐春艳提出“技术网格化+分级管控”的双轮驱动模式,将上百个分析项目划格分区、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推动从“岗位有责”到“项目到人”的管理转变。

  每个网格由一名技术骨干牵头、一名青年员工协同推进,层级覆盖技师、主任技师、技术员三类人员,不仅责任明确、任务细化,也有效激活了青年人才的“自主成长机制”。“每个人既是操作者,也是监督者。”她引导班组定期开展“交叉互评”,以“互查+互助”的形式夯实基本功、规范每一个细节,让质量意识贯穿分析全流程。

  这一模式落地后,检验一室的技术触角深入分析全过程,实现了从“管岗位”到“管项目”的跃升。实验室管理体系顺利通过CNAS扩项与复评审,13项能力验证结果全部“满意”,持续保持“外部抽检零问题”的纪录,真正做到了“每一项检验都有根、有据、有责”。

实战锤炼   快速响应

  作为一线管理者,徐春艳深知,制度与机制最终要落脚在“干得出来、顶得上去”的队伍战斗力上。徐春艳围绕公司炼油产品结构调整战略,统筹检验资源,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炭黑原料油油浆、船用残渣燃料油、低排阳极用石油焦、预焙阳极焦、负极焦系列产品等17项全新分析方法及时建岗,岗位覆盖精准高效。截至目前,完成新产品出厂检验125批次,为公司市场拓展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她推动开展“找茬式”操作培训,现场找差距、拍视频、做比对,围绕“看得见的细节、看不见的误差”展开案例教学。很多员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明白,哪怕一个洗涤步骤不标准,也可能导致整个数据失真。”培训不再是“一讲了之”,而是一次次“触动”和“唤醒”。

  如今,这套“训练有方、拉得出、扛得住”的团队,不仅在突发任务中反应迅速、调配有序,也在日常检验中日趋标准化、流程化,成为保障公司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依托。

她管理团队,不是居高指挥,而是冲锋在前;不是言辞激昂,而是躬身力行。徐春艳和她的团队,正以“四性”目标为坐标,以实践为笔,以数据为墨,书写着“实干为舵,勇进为帆”的高质量检验答卷。  


信息来源: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