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来,在巍峨的塔罐与交织的管线之间,他倾心守护着这套环保装置,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匠心。
深耕:从“门外汉”到“活流程”
2012年,董志勇初入芳烃厂,面对复杂的硫黄回收装置,他首先做一名谦虚的“小学生”。他知道,这套装置是公司环保达标的“咽喉”,其运行状况容不得半点闪失。于是,他沉下心,白天在现场拿着流程图,跟着老师傅,从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线学起,晚上对着图纸反复琢磨,硬是凭借一股钻劲,将装置的“五脏六腑”摸得门清。
这种积累在2016年他担任班长后发挥了很大作用。作为班组的“主心骨”,他不仅要自己懂,更要带着大家一起干。有一次,一台重要的机泵溶剂输送泵出现异响。董志勇赶到后,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让员工描述现象,自己则拿着听针仔细甄别声音来源。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听,这种沉闷的‘嗡嗡’声,可能是轴承润滑不足;而清脆的‘嗒嗒’声,则要怀疑内部构件松动。”就是这样,他将每一次处理异常的过程,都变成了培训课堂,让整个班组的能力“水涨船高”。
担当:从“闻令而动”到“冲锋在前”
在董志勇的字典里,“责任”二字总是加粗放大的。他常说:“党员和班长,不是头衔,是沉甸甸的担子。”
2017年,作为首批2号硫黄回收装置的倒班工人,他迎难而上。该装置工艺新、要求高,董志勇主动承担了最复杂的操作单元。一个冬夜,控制室DCS屏幕上显示酸水罐的液位出现异常波动。对讲机里刚传来指令,董志勇就已经抓起安全帽冲出了门外。他的身影在冰冷的装置区里快速穿行,成为寒夜中最坚定的“逆行者”。当系统恢复平稳,他的帽檐已结满了霜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一次,在投用溶剂再生系统时,董志勇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对比曲线,精细调整各阀门开度,整整6个小时未曾离开,确保了设备安全平稳地“热”起来。他说:“我们前面辛苦了几十天,绝不能在这最后一分钟出岔子。”
革新: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随着外包转自干工作的深入推进,董志勇再次展现了其主动作为的本色。车间的LDAR检测工作转为自干后,他第一个钻研仪器使用方法,摸索出“听、闻、看、测”四步法,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他还将这种“主人翁”精神延伸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当装置区部分伴热管线保温层有破损时,他没有简单报修了事,而是利用工余时间,带着班组员工一起,对破损处进行统计和修复包扎。有人不解,他却认真地回答:“蒸汽也是成本,今天漏一点,明天漏一点,一年下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咱们现在自己能干,就顺手干了。”
同事眼中的他:
在我心里,董班长是定心丸。无论多棘手的故障,有他在现场带着我们抽丝剥茧,心里就特别有底,成长得也特别快。 —— 王振堂
老董这人,活儿交给他最放心。平时话不多,可装置一有“头疼脑热”,他总能第一个摸准脉。关键时刻顶得上,是把真抓实干的好手,是班里的“定盘星”。 —— 康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