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加入扬子石化的新人,我对“企业”二字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制度手册与岗位职责中。直到观看了这场“团结奋进立新功 、二次创业谱新篇”企业文化故事会,那些源自历史深处的声音与画面,如洪钟大吕,瞬间击穿了我作为一名新人的疏离。企业文化,于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词条,它是一群人在燎原上点燃的星火,历经风雨,如今正灼灼地映照进我的胸膛。
故事会的序幕,将我拉回那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年代。舞台上,情景表演《难忘87?7》里,我仿佛看到了与我年龄相仿的先行者。他们平均只有25岁,用冻裂的双手在芦苇滩上扛起沉重的设备,在暴雨中以血肉之躯守护初生的塔林。没有先进的器材,没有完备的资料,有的只是“啃硬骨头”的一股劲头,和“为了争气、为了争光、为了国富民强”的一片赤诚。那一刻,我深深震撼了。我们同样年轻,而我今天所处的窗明几净、设备精良的环境,正是他们用青春乃至健康,从无到有、一砖一瓦拼搏出来的。那矗立的三色柱,它所象征的“团结、拼搏、突破”,第一次如此具象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它不是口号,是前辈们留在那片土地上的足迹与汗水的结晶。
然而,真正让我陷入沉思的,是《奋进者的故事》中那场关于“螺丝钉”的对话。舞台上,年轻的员工发出疑问:我们按部就班做好分内事,但公司的效益,难道不是更依赖于大环境吗?这几乎道出了我,以及许多同龄人内心潜藏的迷茫。我们渴望成为扭转乾坤的“方向盘”,却时常困惑于自身作为一颗“螺丝钉”的价值。
直到物采中心黄师傅的亲身经历,给了我答案。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十几个小时在雪地坑道里的奔波,用工具一点一点撬开冰冻的煤层,被冰煤渣刺出又深又长的疤痕……他说:“那时候没想过是螺丝钉还是方向盘,心里只想着这活我们不干谁来干。”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我忽然明白了,企业的巨轮之所以能破浪前行,依靠的正是无数颗像黄师傅这样,在任何岗位上都不松动、不生锈的“螺丝钉”。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其位置是否显赫,而在于其极致的坚守与担当。降本增效、保供创效,“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不正需要我们从本职岗位做起,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吗?我之前的迷茫,在黄师傅那质朴而坚定的责任感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我意识到,真正的“突破”,或许首先源于对平凡岗位的敬畏与深耕。
走出故事会现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荒原上的星火,那塔林间的拼搏,那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已化作我胸中的回响。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我愿做一颗坚实而闪亮的“螺丝钉”,让前辈们的奋斗,在我这一代青年手中,薪火相传,谱写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