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一次重要实践

——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扬子走过了25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扬子乙烯工程建设30周年,还是扬子石化成立25周年。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直接领导下,扬子石化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引进扬子乙烯、组建扬子公司的亲历者和当事人之一”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对扬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扬子25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2008年10月2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盛华仁同志愉快地接受了《扬子资讯》、扬子电视台的联合采访,向我们亲切地讲述了扬子成立、建设、发展不平凡的历程和对扬子的深情嘱托及殷切希望。
盛 华仁同志非常诚恳地指出,“回顾扬子公司发展的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举行必要的纪念活动,对于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经营好、建设好、发展好扬子石化,并用我们20多年来的深刻的、生动的事实来激励全体职工和教育后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的历史意义。”

         扬子乙烯: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要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重大转折,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
  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盛华仁同志非常激动,“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党提出要解放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决定我们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会!”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在这之前整整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在国务院领导下,当时的化学工业部组织了强大的力量,经过充分的 准备,和外国的多家公司举行谈判。在这一年的12月下旬,我国签订了一批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合同。当时签订了七大化工项目,扬子乙烯就是其中一个。 此外,还有齐鲁乙烯、上海金山乙烯,以及燕化等其他一些项目。
  “可以说,扬子乙烯是紧紧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几乎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胜利闭幕的时候,我们同外国公司签订的合同。”盛华仁同志高兴地说,“这是我们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我 们国家石油化工的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工业战线,尤其是我们石化战线的同志们,无不感到精神振奋、欢欣鼓舞。”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 乱,我国的国民经济当时几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对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热情非常高,但对于全国的(下转第二版)(上接第版)经济形势和 财政状况却认识不足,知之不多,对国家面临的严重困难也估计不足。所以我们的合同虽然签订了、生效了,但是开工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却没办法解决。要想 上,国家没有资金;若是要下,就得撤销合同。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在信誉上就要受到影响。在这样一个上下两难的情况下,大家当时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啊!这一 点,现在的同志们可能是难以理解的。”盛华仁同志在谈起这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时,神色颇为凝重。
  经过反复的权衡利弊,最后中央批准决定,合同 照常执行,但是建设暂时延缓。从1979年至1983年这五年“停缓建”期间,“为了妥善保管已经按照合同交付的设备,我们费尽心机想了很多办法,后来采 取了我们所说的‘接、保、检’——接收、保管、检验的办法,大型设备竖起来保管,小型设备放进仓库保管。从技术、经济和工程进度上考虑,这是妥善的、符合 当时情况的惟一办法。至于何时才能开工建设,可以说,当时大家都心中没有数。”盛华仁同志回忆说。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何时恢复建设成了上上下下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重大问题,成了领导干部都在认真深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出路究竟何在?怎么样才能在困境中走出来?
   “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次指示,一些项目是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引进的,那么,我们的建设同样也要按照改革开放的要求和思路去搞。这就是出路! 中央领导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不搞改革开放、不解放思想,单纯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物,那只能是死路一条。扬子乙烯是上不去的。”盛华仁同志对此记忆深刻, “当时,国务院管我们工业建设、石油化工的领导同志,像余秋里同志、康世恩同志就跟我们讲啊,你们要学大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你们乙 烯项目的建设要有一股大庆精神。”
  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的指示是十分英明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扬子成立:我国振兴石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盛华仁同志高度评价扬子公司的成立。他认为,这是我们国家进入振兴石化历史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标志着我国石化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已达到或超过1亿吨。但是由于当时条块分割的体制制约,导致资源配置分散,企业效率、经营效益十分低下。为了用好 国家宝贵的1亿吨石油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也为了振兴我国的石油化工,中央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由中国石化总公 司来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分散在各行各业各地方的炼油企业、石化企业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企业。这样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经过1982年下半年到1983年初的酝酿准备,在1983年的春夏,中国石化总公司诞生了。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以后,为了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便于管理,中央决定把原附属于南化公司的扬子乙烯项目从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扬子石化公司,归中国石化总公司直接领导。南化公司顾全大局,服从中央的决定,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组建扬子公司的框架结构。
   “就这样,扬子石化公司在1983年的秋天,随着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诞生而顺利地诞生了。当时是9月份,我记得是国庆节前,是9月27日。我陪着中国石化 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陈锦华同志一起去参加了成立大会,宣布了第一任领导班子。”盛华仁同志满怀深情地谈起了当时的情景,“应当讲,南化公司曾经为引进乙 烯、为准备建设乙烯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我们的第一任领导班子里,从望见同志起,到童钧同志,戴顺智同志,张直忠同志,朱华选同志,还有邓叶枝同志、王良玺 同志等,他们都是从南化公司过来的。当时,南化公司还调来了一批管理骨干、技术骨干,我们大本同志也是其中一个。可以说,南化公司给予了扬子公司很大的支 持。”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提出了“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口号。这个口号成为石化战线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上世纪70年 代初,我国乙烯产量除了兰州化学公司少量生产以外,全国几乎是一片空白。70年代期间,北京燕山、上海金山、辽宁辽阳公司先后建成投产,但全国乙烯年产量 也只有五六十万吨。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把扬子和大庆、齐鲁、上海这四套30万吨乙烯,在80年代全部建成 投产。
盛华仁同志非常高兴地说,“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80年代末,四套乙烯全部建成,包括我们扬子公司的二期工程也上去了。这就是现在,我们之所以能把全国乙烯产量发展到1000万吨的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没有当时这样一个战略,我们的石油化工不可能发展。”
对 中国石化工业近2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盛华仁同志感到十分骄傲。他认为,“当时的宗旨完全实现了,目标大大地超越了当时的设想。因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的 时候,我们的总资产才200亿,现在多少呢?1万多亿。石化总公司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几大步。1983年成立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中国石油、中国石 化重新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做到了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第三步是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0年在境外三地成功 上市,使中国石化工业融入了全球经济范畴,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战略新思维。”

       扬子建设:解放思想超乎常规运作

    扬子公司成立后,许多人对乙烯项目能不能够如愿以偿搞上去,心存疑虑,信心不足。当时中国石化总公司和扬子石化公司,以改革开放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1984年6月1日,扬子乙烯终于破土动工。盛华仁回忆说,“我出席了开工仪式。当时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可我们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开工奠礼时,当时的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也出席了。在这以后,大量的难题一个一个地都按照改革开放的要求妥善地得到了解决。”
    盛华仁同志介绍了扬子乙烯工程建设时期遇到的四个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当时国家财政、银行贷款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资金的需求量太大,靠国内解决不了。国家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就是大胆地、 大量地利用外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向国外举债。当时石化总公司计划部的总工程师袁惠真,具体负责制定利用外资计划。他跟彭哲春同志讲,扬子公司先后利用 了外资13亿多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一股勇气和魄力,是很难下这样的决心的。就这样,我们通过利用外资,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的来源, 保证了工程进度的需要。
    第二,技术问题。我们用的是国外的技术,在与外国公司合同已经过期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国的技术力量。怎么办?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外国公司的技术 援助,另一方面,我们响亮地提出了、坚持了“以我为主”的口号。“以我为主”是被逼出来的,当时靠外国人靠不住了,所以提出了“以我为主”。这就是要增强 我们的自信心,壮大我们自力更生的胆量,发挥石化总公司企业集团的优势。石化总公司当时从燕山、金山集中了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到扬子公司指导建设和开车。当 时燕山石化的总工程师、乙烯厂的厂长李作政组织带领了一支开车队伍,到扬子公司现场指导开车,解决开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当时的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厂长、后 来的上海市副市长顾传训,还有副厂长、后来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基铭,他们都亲自组织队伍,指导建设、指导开车。

    当 时我们把扬子乙烯工程分为烯烃、芳烃两期来建设。乙烯是一期工程,“87.7”投料试车后,紧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建设二期工程,并定下了“90.3” 的投料试车控制点。乙烯装置从国外引进,难度很大,但还不是主要矛盾,我们采取倒排进度的办法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完成。
    我记得,当时在乙烯工程中热电厂、炼油厂是两个难题。热电厂上不去,一期工程上去了没有动力;炼油厂上不去,一期工程上去了没有原料。炼油厂是后来才确定 建设的。因为最早想依托金陵公司,后来考虑到扬子与金陵隔一道长江,原料难以保证,于是决定建一套自己的炼油厂。热电厂、炼油厂经过紧张的建设,我们终于 抢在了“87.7”之前,成功开车并产出了合格产品。“记得炼油厂投产出合格产品的时候我在现场,那个时候大家心情真是非常激动,几乎所有的同志都留下了 热泪。”盛华仁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感怀不已。
    “以我为主”这个方针成功了,胜利了。我们没有依赖外国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依靠我们自己把项目建成了。 
    第 三,人才问题。扬子公司是一个新的企业,那么多现代化装置,人才从哪里来?我们依靠南化公司、金陵公司、兰州化学公司、兰州炼油厂、燕山公司、辽阳公司、 大庆石化总厂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他们从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到岗位操作骨干,给予了扬子公司成套的、成建制的支持。高等院校,尤其是江苏化工学院,连续多年 成班级地把毕业生分配到扬子公司。后来的戴厚良同志也是从那所学校毕业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以后,当时的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和我一起讨论解决新生力量问 题,提出由江苏省、中石化共同建设发展江苏化工学院。后来这所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齐备,有一段时间,由江苏省全部移交到了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
    现在,四面八方来的同志,年龄大的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对扬子公司的历史贡献。年轻的一代,从大学走出来的这些同志们,现在已经成 了各级领导骨干、技术骨干,成为我们扬子公司继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的人才就是这样集中起来的,我们的职工队伍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四,还贷问题。向外国人借了大量的钱是要还的,国有企业大公司是要讲信誉的。我们在国家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中有一项政策叫做“产品价格 高进高出”。当时为了调动石油战线的积极性,增加石油产量,国家同意1亿吨石油原料中7000万吨是平价,超出7000万吨是高价。这样石油战线的职工就 有极大的积极性来增产。化工产品当时都是由国家来定价的,叫做平价。作为国有企业自己是不能形成高价的。但国家也给了我们一条政策,凡是用高价原油生产的 产品可以随行就市,按照市场价格销售。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石化企业的收入。第二项政策,叫做以产顶进。当时国内的化工产品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而进口就 要用外汇。我们的产品不准出口,因为国内化工产品太紧缺了。在国内销售就没有外汇,而还贷要用外汇。因此,国家又给了我们一个政策,就是用户可以把我们的 产品视同进口的产品,按照国外的价格给我们外汇额度,然后再按照国内的价格付给我们人民币。通过这样的互惠方式,用户可以少花一半钱,而我们可以得到外汇 额度用来还贷。第三项政策叫做退税还贷。就是国家先征产品税,然后退给我们用来偿还贷款。
    这几项政策都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超乎常规运作的成果。这样几项政策确保了我们按期、足额支付了外国银行贷款的本息。可以说,我们对国外的贷款本息一天都 没有推迟过,一分钱都没有拖欠过。我们维护了中国石化、扬子石化的信誉,赢得了外国银行的好评和赞誉。不容易啊!

          扬子发展:“从严治内,对外合作”的成功范例 

    盛华仁同志指出,扬子公司的成长壮大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坚持从严治内,坚持对外合作”的成功范例。
    虽然已经离开中国石化十年了,但盛华仁同志依然对我们的石化工业充满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扬子。他说,“在扬子石化的前期,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和同志 们一起度过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扬子石化公司职工们几乎没有什么假期,都是在日夜奋战。我离开了中石化以后仍然继续关注扬 子公司的规划和发展。在这期间,我也曾经多次去过扬子石化,对你们的进步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因为我们是在共同奋斗中走过来的。对扬子公司还是有着深厚的感 情。”
    盛华仁根据这些年的了解和体会,认为扬子公司是“坚持从严治内”的成功范例,主要是指扬子公司不断地推进技术进步、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投产三年全部实现达标目标。
    他说,“中国石化总公司召开的第一个引进装置投产达标会议就是我在扬子公司主持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提出三年达标的目标。所谓达标,就是通过达到国外的设计 指标,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为要还贷,没有高效益怎么还贷?我们在掌握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当时叫消除瓶颈制约。对乙烯、乙二醇、聚丙烯、芳 烃、PTA等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能力翻一番,甚至更高。像乙烯从3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65万吨,PTA从当时的45万吨提高到今天的120多万 吨。靠的就是我们自主创新。做到了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
    对扬子公司严格的科学管理,盛华仁十分赞赏。他说,“扬子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 达到了当时中石化总公司提出来的‘把眼睛盯住市场,把功夫下在现场’的要求。当时总公司规定了,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不能够擅离职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必 须生活在企业里面、工作在企业里面。我觉得扬子公司的领导干部在这方面是很自觉的。所以扬子公司才能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才能带出来一支思想好、业务 精、技术强、作风硬的队伍。”说到此,盛华仁同志高兴地说,“据我所知,‘扬子石化人’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和形象了。很了不起啊。”
    盛华仁同志认为,扬子公司是“坚持对外合作”的成功典范,主要是指扬子公司主动进行股份化重组,在境内改制规范上市,同外国知名的大公司进行国际合作,特别是同德国BASF公司合资合作成立的扬巴公司首开中石化大型项目合资合作先河。
    他饶有兴致地说到,“就是在同BASF公司合资合作的苯乙烯破土动工的那天晚上,好像是1994年11月份,BASF的现任董事长约我和彭哲春同志一起探 讨在扬子公司的进一步合作。1995年我们又到BASF公司去进行谈判。后来,在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朱钅容基的支持下,我们排除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干 扰,终于成立了扬巴公司。”
    盛华仁认为,“这样一种高水平的合作,无疑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是成功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成功合作的范例,石化总公司的其他企业才有了一批同外国公司合资合作的企业。所以我认为,坚持从严治内,坚持对外合作,这就是我们扬子公司坚持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
    盛华仁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我们企业创业的根本,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在回顾过去30年、25年的时候,我也殷切地希望扬子石化公司要把这一套成功的做法长期地坚持下去。”
    盛华仁在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后指出,“我们建设扬子乙烯取得的成果和胜利,确实来之不易。从客观上讲,是改革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主观努力来讲, 除了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直接领导之外,这也与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同我们密切合作,给我们的有力支持分不开的。”
    他特别提到,当时的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亲自跑北京,找到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借外债,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尽心尽力。还有当时的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江苏省建 委副主任安迪光等都给扬子提供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南京市市长张耀华为解决扬子土地征迁和外来人口进南京,公用工程建设以及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服务,做出了 很重要的贡献。
   “没有他们的工作和支持,我们也将一事无成。”盛华仁明确指出,“扬子乙烯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一直是由江苏省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我当时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只是副组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地方,中央企业是建设不起来、发展不起来的。”
    盛华仁充分赞扬了扬子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的历任领导班子。他说,“从戴顺智、彭哲春,到现在的大本、马秋林同志,大家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带领了全体职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盛华仁殷殷嘱咐扬子人,“我们在扬子江畔建立了扬子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为我们振兴石化所做出的贡献,大家共同努力开创的扬子石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当倍加珍惜。”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未来。
   “我们只有牢牢地记住历史,才能够自觉地开创新的未来。”盛华仁对扬子公司走过的25年艰苦、光辉的历程和今天取得的成绩,感到无比骄傲。他指出,“在我 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征程中,在中国石化再攀新高峰的历史时期,扬子公司任务会更加艰巨,责任将更加重大。”
    他希望,“扬子公司的各级领导干部、全体职工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规划,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要求,做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
    最后,盛华仁同志坚信“我们扬子公司有今天这样的建设基础和前进的阵地,扬子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他殷切地期望,扬子公司为此继续不懈努力!


信息来源: 
2009-01-15